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

 

继承是最好的纪念

  发布时间:2015-08-19 10:47:34



    2014年12月10日,对于基层法院工作的我而言这一天是一个审判年度的终点,翌日,将是一个暂新的开始,然而,这一天却成了法律人的永远之痛。船到江心,操桨者骤然沉默;征途过半,燃灯者猝然离世。邹碧华同志走了,在司法改革如火如荼之时,在法治中国举步维艰之际,徒留法律人的哀思与追忆。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要件审判九步法》的直接受益者,我和我周围的法律同仁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拷问心灵,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曾经,我们怀揣着践行司法公平正义的梦想走上审判工作岗位,不可否认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审判工作,在透支自己身体的同时,当初的热情也在不知不觉中退却,环顾左右,在司法改革大幕拉开之时,竟也成了法官离职的多发之际。“我追求的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通过这次转型来实现了。这既是我抛弃了过去,也是所有的努力离我而去……”这是一位我们曾经的法官兄弟辞职信中的言语。读到那样的文字,心中难免忧伤,我们——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共和国的司法事业。记得初入法院时,我还是个刚刚步出校门的文艺女青年,而今,为人妻,为人母,也才慢慢体会到法官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邹碧华在《要件审判九步法》中这样写道:“每次当事人站在审判台前时,他们期待的眼神给我们带来的只有两个字——“责任”。从我们选择做法官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注定要面对当事人的期待;面对这期待,我们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职业所带给我们的沉重责任。”初读时,并未有太多的感触,就像当年初入法学院的我,对于老师所说的“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那句法彦并无太过深刻的理解,但时过境迁,再次研读,带着不一样的心情,仿佛那个法官的形象也在心中不自觉的高大起来。而共和国的法治大业,需要无数个邹碧华,必须承认的我们身边不乏刘文举之辈,而我们每一个人在司法改革的道路上都有着自己肩负的使命,正如邹碧华所言:“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 我常常想,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什么样的情感让整个社会如此怀念一位法官?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26年如一日的华彩篇章?是信仰,一个人有了信念,就不会害怕困难,就不会迷失方向,他忠诚敬业、锐意进取,无私无畏,为推进社会主义司法事业甘当“燃灯者”,努力守护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深处。邹碧华笃信公平正义才会用生命点亮法治之路,点燃他人之希望。理想信念在今天之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常常因为知之不易,行之更难。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一个人不管走多远,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不忘五星红旗下的誓言,不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初心,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信仰的力量可穿越时空而永存,照彻人心而永耀。法律如果不被人们所信仰,它就是一纸空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的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一个案子处理好,对一个家庭,对整个社会都会起到推动的作用。”邹碧华的叮咛言犹在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寻求真理、独立思考,记录真实,能够知道世界并无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我们的国家就会充满希望,也只有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的法治中国建设才会勇往直前。邹碧华用我们每个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在我们的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法治信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共筑共和国的法治大厦。这是一段崎岖的路,旅途之艰难,堪比蜀道,但在这行进的途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个体,把我们的信念筑城墙。大道煌煌,法如青天。一灯如豆,汇作汪洋。共和国终将迎来法治的明天。“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这是邹碧华的母亲对刚刚进入法院工作的儿子的叮嘱,也是对我们所有法官的叮嘱。 清晨,当我沿着河畔送女儿去幼儿园的时候,四岁的女儿松开我的手,迎着阳光在花丛中,蓦然转身:“妈妈,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是昨夜我们睡前故事里的只言片语,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我还无法向她解释理想、信念与坚持。但我知道,她深深的记住了这句话,看着泛着微微光亮的金色河面,路旁的鲜花正毫不娇羞的怒放着,飞舞的蜜蜂正辛勤的忙碌着,偶尔拂过的微风,荡起河面的层层涟漪,岸边的花海似乎透过清凉的空气向我招手,又似乎在开怀的欢笑,那笑声中有宁静,有智慧,有信念,有坚持,于是我不禁想到,生命中最可怕的,不是青春的流逝,比那更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逝者已去,生者如斯,继承是最好的纪念。邹碧华对我们法律人的期盼,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对推动依法治国的期待将是我们生生不息的信念与坚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