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

 

法官潘英华:一块燃烧着的煤

——记鹤岗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法官潘英华

  发布时间:2013-04-02 19:27:28


    “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对你就有多近;你给群众送上一团火,群众就给你一颗滚烫的心”

    “潘英华啊,办事公道!”在百年煤城鹤岗,提起潘英华,认识她的人都这么说。

    更有一些人,说到潘英华,把大拇哥挑得老高:“她的心肠热着哪!”大家说,她就像一团火,给人们送来温暖。

    去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早晨,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黑龙江省鹤岗市南山区人民法院的干警们刚走进办公楼,就发现了“异常”:一位盲人妇女拎着两瓶白酒,和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站在潘英华办公室门口。

    “妈妈,潘阿姨来了!”潘英华刚一露面,小女孩就向盲人妇女喊道。

    盲人妇女把手中的两瓶白酒晃了晃,对潘英华说:“过年了,潘大姐可别嫌弃俺礼薄啊,多少是俺的一点心意!”没等潘英华答话,小女孩突然举起右手,伸到潘英华面前,潘英华这才注意到,那是两串亮晶晶的糖葫芦。小女孩脆生生地说:“阿姨,这是我给您买的,谢谢您,我爸和我妈不吵架了!”

    原来,盲人妇女叫侯桂贤,丈夫肢体残疾,两口子以修鞋为生,生活虽谈不上富裕,倒也平静。可不知什么时候,丈夫却迷上了打麻将,鞋也不修了,家务活也不干了,侯桂贤咋劝、咋吵也不顶事,没办法,一气之下想到了离婚。她通过邻居打听到潘英华的电话,向潘英华诉说了自己的情况和想法。潘英华听完她的叙述,劝她先消消气,答应找时间劝劝她丈夫。

    几天后,潘英华真的来了,侯桂贤原以为潘英华只是说说而已,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侯桂贤有些意外,忙领着潘英华找到还在麻将桌上恋战的丈夫。潘英华也不客气,对她丈夫一顿劈头盖脸地批评:“一个大男人,成天打麻将,能有什么出息?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你在孩子眼中成了什么人,她向你学什么?再这样下去,你还有家吗?你孩子怎么办,谁来养活?”直说得对方把头埋得低低的,满脸通红。

    两天后,侯桂贤又一次感到意外:潘英华给她打来了电话,询问她家情况。侯桂贤激动地说:“潘大姐,真是谢谢您了,还想着我家的事儿呢,我怕老是打扰您工作,就没告诉您,俺家他改了,我们和好了!”

    可是,几天后,侯桂贤再一次感到了意外,潘英华拎着10斤鸡蛋又来了!原来,上次潘英华来找她丈夫时,看到她家生活不太宽裕,同时也想“验证”一下她丈夫能不能把贪恋麻将的心收住,特意再过来看看。这次,看到两口子有说有笑地忙活手中的活计,潘英华的心才放下。

    一块心病在潘英华的帮助下得到解决,侯桂贤心存感激,便趁过春节,买了两瓶酒来看望潘英华,这才有了春节过后第一天给潘英华“送礼”的情景。两瓶简装普通白酒,两串糖葫芦,礼很薄,情意很重,不收下就冷了群众的一片心,潘英华只好收下了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又给了孩子100元压岁钱。

    从法律角度上说,侯桂贤不是案件当事人,潘英华没有接受她咨询的义务,更没有在她未起诉时就调处她家庭矛盾的责任,可是,潘英华这么做了,她说:“我的工作,说不清是分内分外,该干不该干,只要是群众满意高兴,只要是对社会的和谐安宁有利,我就觉得该做!”

    这样的事,潘英华做了一件又一件:为被告父亲安排临时性工作,为老年离婚的当事人介绍老伴,为生活困难的当事人送去大米、豆油、面粉……

    2008年1月,潘英华突然接到一个来自敬老院的电话,敬老院的人称,王桂兰老太太病重,让她去一趟。

    原来,10多年前,潘英华在处理王老太太儿子的离婚案件时认识了她。10多年来,老人只要有事就找潘英华,特别是这几年,老人年老体弱,又性格倔强,与儿女时常产生矛盾,每次都是潘英华去给他们调和。

    接到电话,潘英华急忙赶了过去,老人见到她,默默地掉下眼泪:“我没几天活头了,活了一辈子,啥也没攒下,还有两床被子,我一直舍不得盖。姑娘,你要是不嫌弃,就留给你吧。”

    潘英华的眼圈红了,还有什么比一位临终老人的话更让她心潮难平呢?

    “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对你就有多近;你给群众送上一团火,群众就给你一颗滚烫的心。”潘英华说。

    “‘案结事了’还不够,还要案结事‘好’”

    这是一组骄人的数据:24年来,潘英华共审结近3200起各类民事案件,其中绝大多数是涉及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婚姻家庭纠纷,结案率为100%,调撤率为92.5%。这就意味着每年她要审结130多件案件,其中只有十多件案件是以判决方式结案,其余案件均通过调解方式息诉止争。

    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评语:24年来,潘英华所审理的案件,无重审改判,无超审限和信访,无违法违纪。这意味着她审结的案件,质量过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无信访”,这是“案结事了”的重要依据。

    这组数据、这句评语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据可查。时间追溯至2008年,当年,鹤岗市要评选“感动鹤岗十大人物”,鹤岗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潘英华办案多年来,没有重审改判的案件,没有上访告状的案件,于是,立即责成南山区法院把潘英华审结的所有案件卷宗全部调出,组织人员一本一本地看,一页一页地查。最后,大家信服了,案件确实没问题,办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直默默无闻的潘英华逐渐为众人所熟知。

    此后,尽管潘英华办案数量不断增加,却始终实现着“案结事了”的办案效果。然而,潘英华并未满足于“案结事了”,她想得更远,走得也更远。她觉得,“案结事了”,只是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还应该尽最大努力让当事人重修旧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做到案结事“好”。

    今年80岁的刘随玲老太太说:“潘英华就是心眼儿好,老想着别人。”前些年,刘随玲老太太为自己三儿子离婚的事儿“求”过潘英华:“不能让他们离了,不然俺那小孙子可咋办!”正是潘英华苦说苦劝,老人的三儿子婚没离成,与妻子的感情反而比没闹离婚时更好了。几年后,刘老太太再次见到潘英华,一把拉住她的手不放:“潘法官,多亏了你呀,现在两人过得可好了,那时候穷得叮当响,现在都成老板了。要是那时给他们判离了,俺儿说不定就东游西逛地成二流子了,俺孙子也跟着遭罪呀。”

    在和同事的交流中,潘英华这样解释为什么要“案结事‘好’”:“婚姻家庭案件,法官如果不预想好当事人离婚以后的事情,轻易判离或者不离,一旦出点偏差,都可能影响社会和谐。所以,‘案结事了’还不够,还要案结事‘好’。”她说:“我无非就是多跑跑腿,多说几句话,夫妻破镜重圆,让孩子有个圆满的家,让社会多一份和谐,我只是做了一个法官应该做的。”

    “群众有难处的时候,你帮他一把,他就能战胜困难,对生活有信心”

    潘英华在法院民事审判一线工作了24年,民事法官的苦累劳烦,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对此,潘英华有切身体会,但她却以这一天天、一年年的苦累劳烦为砖石,构筑起坚强乐观的精神家园。她说:“虽然民事审判繁杂琐碎,但是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让老百姓认可你,我特别知足,这是我最大的向往、最大的快乐,我要把它作为我毕生的事业!”

    有宽广坦荡的胸襟,才会有对事业的执著和忠诚。家住农村那些年,可苦了潘英华,为了不让当事人等她,每天早上5点多就往单位跑。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她从没耽误过一次开庭、失约过一次当事人。老人病逝,她因开庭没看上最后一眼;孩子手术,她也因开庭没能按时赶到医院;孩子上大学去报到,还是因为开庭没能送一程,只好让未出过远门的孩子自己背着行李独自远行。想起这些,潘英华心里也常常感到愧疚:“我也觉得对不起他们,可没办法,开庭的时间已经通知了当事人,总不能让当事人觉得法官不守信用吧。当事人要是觉得你不守信用,他还能相信你办案吗?”

    李某是个生意人,生意经也用到了打官司上。他和女婿发生债务纠纷,把女婿告到法院。在庭前提交证据时,把一张便条也作为“证据”提交上来,声称该案处理后,给潘英华20%的提成。

    潘英华看后,火“腾”地上来了,她叫来李某,把便条扔给他:“你是不相信我,还是不相信法律?这是法院,不是超市!”李某没想到潘英华火气这么大,心想,是提成少了,还是对方比我“砸钱”更狠,心里越发没底。潘英华稳定一下情绪后,又耐心地告诉李某:“从现有证据看,你们有欠条,又没过诉讼时效,案件事实清楚,请你相信法院。”开庭后,潘英华耐心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女婿当庭将欠款还给了李某。事后,李某还真不食言,拿来2000元钱以示感谢,再次被潘英华谢绝。李某这才真正意识到,生意上那一套,在潘英华面前不好使。

    其实,潘英华非常需要钱,她爱人从1998年就下岗,先后也干了一些小本生意,还到农村养过鸡,但效益都不是太好,老人有病,孩子上学,全靠她那点微薄的工资,家里生活困难在院里是有名的。2005年,她买房子时,欠下十几万元外债。为早点还清债务,不久前她又把房子卖掉,准备租房或者换个小点的房子。

    “欠钱的滋味不好受。现在儿子也外出工作了,家里就两口人,好对付,要那么大房子没用。”有人问起潘英华好端端的为什么卖房,她这样解释。远在非洲务工的儿子听说妈妈把房子卖了,知道妈妈有难处,反倒安慰妈妈:“我多挣钱,多攒钱,咱将来再买一套好房子。”

    即便如此,潘英华还是尽其所能,帮助一些困难当事人,这几年,每年花在当事人身上的钱都有两三千元。潘英华说:“群众有难处的时候,你帮他一把,他就能战胜困难,对生活有信心。”

    在一家洗浴中心当搓澡工的小贺,几年前跟邻居到法院咨询法律问题时认识了潘英华。

    “潘姐,我有点事儿想求你。”那天,小贺突然找到潘英华。“什么事儿,你尽管说。”潘英华爽快地答应。可是,小贺求她的事儿还真让她有点犯难:孩子上学急需学费,交不上就得退学,小贺要向她借1000元钱。按说,1000元钱不算多,可潘英华一下子还真拿不出那些钱。潘英华和小贺又不太熟悉,并不十分了解她的情况,不知小贺说的是真是假。但是,看到小贺渴求的眼神,潘英华的心沉了一下:“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开口向不太熟悉的人借钱啊。”于是,她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又向同事东挪西借,凑齐了1000元交给小贺。

    现在,小贺的两个孩子,一个念研究生,一个在检察院工作,小贺逢人便说:“多亏了潘法官,孩子才有今天!”

    “潘英华做的每一件好事,都在老百姓心里,老百姓说潘英华好,就是说人民法官好,就是说共产党好!”六合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淑英说。

    中积和顺,外现英华。24年来,作为煤城的女儿,潘英华就像是一块煤,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释放出光和热,给群众送上明亮和温暖,书写了美丽的人生!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