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晨光洒进呼玛县人民法院立案庭。一位工作人员在审核新提交的离婚申请时,注意到“四岁儿子小宇抚养权无法协商”的内容,当即启动了“立案即介入”程序。
当天下午,由法院立案庭协调,综治中心调解员和妇联同志组成的调解团队敲开了林某家的门。奶奶抱着正在玩玩具汽车的小宇开了门,孩子睁着明亮的大眼睛怯生生地望着来人。
“小朋友别怕,我们是来帮助你和爸爸妈妈的。”工作人员蹲下身,柔声说。
调解过程中,团队发现每当父母声调升高,小宇就会放下玩具,不安地问:“爸爸妈妈不开心吗?”这个细节让调解团队意识到需要立即干预。他们请奶奶暂时带开孩子,然后对夫妻展示了《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并讲述了常见案例:“有些伤痕,时间也难以抹平。但今天我们有机会一起努力,不让小宇受到这样的伤害。”
随后的几天里,调解团队分别与夫妻沟通,让陈某看到妻子独自带孩子的辛苦,也让林某理解丈夫工作的压力。当调解陷入僵局时,调解团队提醒道:“婚姻可以选择结束,但做父母的责任永远不会结束。”
渐渐地,夫妻开始转变态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们并肩坐在法院调解室,没有签署离婚协议,而是在调解团队的见证下,共同签署了一份《共同育儿承诺书》。这份承诺书详细规定了双方今后如何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如何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会好好爱你。”签字时,林某轻声说道,仿佛孩子就在面前。陈某重重点头,眼中闪着泪光。
案件最终以撤诉结案。送别夫妻时,立案庭工作人员站在法院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对同事说:“司法不只是一纸判决,有时候,更可以是一次温暖的引导。”
秋日的阳光照在法院门前的国徽上,泛着柔和的光泽。在这个北疆小城,一份《共同育儿承诺书》为一个四岁孩子守护住了完整的亲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