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贵在“闻声”更在“知心”。对于聋哑人士而言,无声的世界让他们无法顺利与人沟通,也无法大声表达自己的心声。然而,牡丹江法院践行“如我在诉”司法理念,用暖心的司法服务,为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打破沉默的壁垒,让聋哑当事人清晰“听见”司法公正的声音,触摸到法律的温暖。
东安区法院
近日,东安区法院为聋哑当事人量身定制无障碍诉讼服务,帮助两人顺利完成诉讼。
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均系聋哑人士,多年来因家庭琐事沟通不畅导致感情破裂。当两人决定结束这段婚姻时,却面临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诉讼困境——看不懂起诉状的格式要求,说不清具体的诉讼请求,更无法通过语言参与法庭辩论。东安区法院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为双方当事人参与诉讼提供便利。
立案过程中,法官用笔尖在起诉状示范文本上逐行指点,遇到专业术语便放慢速度反复确认。张某专注跟随指引,对于其有疑惑的地方法官立即书写回应,确保每一项内容都准确表达诉求。为确保诉讼过程沟通无碍,法院还协调懂手语的律师为张某提供公益服务,李某则由其女儿全程陪同,既解决沟通问题,又体现人文关怀。
调解过程中,法官采用“书面提问+手语答复+同步翻译+屏幕同步显示”的方式,确保双方每一个意思表示都能准确传递,每一份权利义务都得到充分释明。
在完善的诉讼服务保障下,这起特殊的离婚纠纷仅用3小时就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就解除婚姻关系各项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当庭签署调解协议。
闭庭时,张某通过手语向法院表达了由衷感谢。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解决了当事人的实际困难,更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林口县法院
近日,林口县法院家事审判合议庭创新运用智能语音翻译技术,成功为一对聋哑夫妻办理了离婚案件,用科技的力量让特殊群体感受司法的温度。
该案件的当事人均系先天性聋哑人,婚后因沟通障碍与生活理念差异导致感情破裂。当他们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除婚姻关系时,沟通不畅成为了障碍——双方无法通过口语交流,手语表达也难以被非专业人士精准理解。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审判团队决定引入智能语音翻译系统,庭审过程中,法官的提问、权利义务告知、法条阐释等专业性语言,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时转化为屏幕上的文字;而当事人则借助专业手语表达诉求,系统同步将手语动作精准解析成文字或语音反馈。这种双向翻译模式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避免了人工翻译可能产生的理解偏差。
案件办理结束后,考虑到当事人不便接听电话,工作人员又延长现场等候时间,亲手将法律文书交至他们手中。这种"技术赋能+人性服务"的双重保障,真正实现了特殊群体诉讼权利的实质平等。
这些司法为民的暖心举措,不仅为聋哑当事人扫清了诉讼路上的障碍,更让他们真切体会到来自法院的温暖守护。未来,牡丹江法院将继续以“如我在诉”的初心,深耕无障碍司法服务,让“无声”的诉求得到“有心”的回应,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