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蓝莓熟了。
这是大兴安岭的野生蓝莓,果香浓郁,入口微酸,表面一层白色的果粉,就像给小小的浆果穿了一层纱衣。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王浛再次来到吴老板的加工厂,只见机器轰鸣,工人正忙着分拣、清洗蓝莓鲜果,酸甜的果香飘在空气里,让人心旷神怡。
吴老板连忙走过来:“王局长,我们厂能有今天,真是多亏了您啊!”
冻土上的两难
第一次来加工厂,让王浛印象深刻。
那是2024年春节过后,厂房里冷冷清清,机器上落满了灰,冻裂的暖气管子露着铁锈。吴老板蹲在台阶上:“贷款逾期仨月了,厂子怕是保不住了。王局长,我是真的没办法。”
这是一起金融借款纠纷。蓝莓加工厂经营不善,导致一笔200多万元的贷款逾期。银行催得紧:“不良贷款压着信贷指标,再不回款,总行要问责!”企业这边更难:冷库积压的蓝莓果浆赔了近百万元,工人的劳务费欠了半年,账上连收购鲜果的定金都凑不齐。
执前调解室里,银行信贷科长拍着桌子要“一次性清偿”,吴老板没忍住红了眼:“拆了我骨头也凑不齐啊……”调解陷入僵局时,王浛没急着定方案,而是带着助理孙洪泽到厂子实地调研——得亲眼看看企业的真实家底。
大兴安岭的初春,温度直逼零下25摄氏度,滴水成冰。两人裹着厚棉服步入厂区,透过破窗看见冷库外堆着的研发设备。“这是去年刚引进的蓝莓冻干机,光设备就投了100多万元。”吴老板低声道。王浛扒着窗沿往里瞅,又翻出企业的台账:近3年生产的蓝莓果酱远销山东、四川,订单记录厚厚一沓。
“冻住账户容易,可一旦冻死一个有潜力的企业,赔进去的是一串产业链。”回法院的路上,王浛搓着冻红的手说,“法律账要清,民生账要暖,生态账要远——这厂子连着几十户林区职工的采摘收入,就这么垮了太可惜了。”
一波三折的调解之路
王浛再次拉着双方坐进调解室。吴老板攥着新签的订单说:“秋后收了鲜果马上加工,先还50万元!”银行勉强松口,双方签下了分期还款协议——约定秋后投产每季度还50万元,分5次还清。可天不遂人愿:一场暴雨冲坏了进山的路,鲜果运不出来,订单黄了大半。还款期到了,企业账户上只有不足10万元。吴老板急得满嘴起泡,四处托人找路子,想靠招商引资盘活资金,可一提“有欠款纠纷”,好几家投资方都打了退堂鼓。
今年开春,加工厂眼看要跟哈尔滨一家投资公司签合同,对方听说有执行案,又连夜撤了资。调解室里,银行信贷科长把评估报告摆在王浛桌上:“王局长,这可是再次失信!厂房还值120万元,咱们赶紧法拍吧!”
另一边,吴老板喃喃自语:“我在这林子里干了12年蓝莓厂,从收野果一步步做成深加工……难道这大山里养出的宝贝,就这么砸在我手里了吗?”王浛递给吴老板一杯热水,拍了拍她的肩膀:“就算真把厂房拍了,你欠工人那30万元劳务费怎么结?”转头,他又对银行方说道:“即使银行拿了120万元,剩下的坏账也难处理。先别急,我觉得还有法子。”
“还是法院有办法!”
王浛立刻启动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拉着招商局开了“会诊会”。得到招商局的支持后,王浛又跟着吴老板去见四川来的一家投资商——对方资金雄厚,在成都有20多家直营店,自有销售渠道非常成熟。他看中了大兴安岭的野生蓝莓资源,正想在大兴安岭找一家野生蓝莓加工企业合作。可投资商实地考察时犯了嘀咕:“厂子还在执行中,我们投了钱会不会打水漂?”
于是,王浛在法院开了场特殊协调会:银行、企业、招商局、投资商围坐一桌。他把“活封”方案推到桌上:“厂房、设备先‘活封’,让四川的投资商注资维修、生产,收益优先还贷款——按之前约定的,每次50万元、分5次还清。这样一来,银行能稳步回款,企业能收果复产,职工就业也不受影响,这是三赢。”
银行方面终于松了口:“王局长,我们接受这个方案!”
8月底,第一笔50万元还款汇到了银行,吴老板愁了两年的脸终于漾开一抹笑容。银行工作人员也给法院送来了锦旗:“之前是我们着急了,这分期还款确实比拍卖厂房靠谱多了,还是法院有办法!”
王浛笑笑。回忆去年初春时那趟极寒走访,他感触良多:执行绝不是把企业逼到墙角,而是给冻土留一丝生机暖意——就像大兴安岭的春天,哪怕来得晚,只要护住根,总有紫珠满枝、生计兴旺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