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一楼的信访接待大厅,干警们忙碌的景象扑面而来。立案二庭的干警们日复一日地守候在这里,以法律为盾,以人心为秤,书写着司法为民最生动的注脚。
信访,是群众信任之访
“信访工作就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这是立案二庭庭长王忠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他看来,信访“窗口”承载的是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它是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前沿阵地。每当有新人报到,他总会语重心长地叮嘱:“守好这扇‘窗’,就是守好群众的期盼。判案子讲法条,接访得先学会听人心。”
2024年春天,布特格奇来到立案二庭,被分配到信访接待窗口工作,然而,书本上的法条与眼前的现实,迅速形成了巨大落差。
“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初来乍到,面对拍桌怒吼、尖锐指责是常态。无论布特格奇如何解释,误解与怨气如影随形。委屈和挫败感像块石头堵在他的心里,一个念头反复盘旋:“我能坚持吗?”
转折始于一次无声的“旁观”。一天下午,一位情绪失控的老人来到法院,先是一通怒骂,骂累了,便蜷缩在接待大厅的长椅上,紧闭双眼,拒绝沟通。大家正束手无策之际,王忠林走到近旁,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搬来一把椅子,静静陪坐在旁,一直到了深夜。
时间与陪伴悄然撬开了坚冰,老人终于睁开眼睛,看着身旁陪伴良久、一言未发的王忠林,眼神复杂。他支撑着坐起,长叹一声:“我回家了,你也走吧。明天……明天来,我和你好好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愧意。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布特格奇。他开始用心观察庭里的前辈:看他们如何在激烈的言辞中捕捉到关键信息,如何用最朴实的言语解释晦涩的法条,如何在当事人激动时递上一杯温水、说一句“我理解您的不容易”,又如何为了一个线索不厌其烦地打十几个协调电话。
如今,坐在接待窗口的布特格奇,眼神里多了份沉稳与坚定。“还是会遇到困难,但没再想过放弃。”他不再将当事人的情绪宣泄视为攻击和压力,而是读懂了背后“特殊的信任”。
“信访不是‘洪水猛兽’,是群众信任之访。”这已经成为立案二庭干警们最深切和坚定的共识。“那些激烈的情绪背后,是一颗颗因困惑、委屈或走投无路而焦灼的心。我们每一次真诚地回应,都是在为这沉甸甸的信任增添一块基石。”
信访干警,是替老百姓点灯的人
每当暮色浸透法院大楼的高墙,立案二庭副庭长黄鹤的办公室总是透着暖黄的光——17年来,这束光照见过许多在困境中挣扎的身影,也见证了信访干警如何以法律为炬,在绝望处点燃希望。
20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环卫工人丁某的生活撞入深渊。十级伤残的剧痛与后续庞大的治疗费用及生活开支,让本就极度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然而肇事者韩某突发脑梗导致偏瘫,为治病不仅耗光了全部积蓄,名下仅有的车辆也已变卖抵债,再无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陷入“终本”僵局。2024年4月,走投无路的丁某攥着皱巴巴的判决书,在法院信访接待室潸然泪下。
面对这位步履蹒跚、满眼焦虑的当事人,黄鹤的心被牵动了。他深知,丁某递上的不仅仅是一纸诉求,更是一个被意外击垮的家庭对生存下去、摆脱困境的迫切呼救。“我们不能当冷冰冰的执法者,要做替老百姓穿针引线的人。”
常规执行无路可走,便另辟蹊径。黄鹤带领立案二庭的干警们一头扎进厚厚的司法救助政策文件中,努力吃透政策精神,反复推敲适用条件,力求在丁某最需要的领域找到政策支撑点。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奔走,主动协调执行部门及上级法院,帮助丁某梳理情况、准备材料,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帮助丁某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严谨细致地审核与高效协同的努力,4个月后,承载着国家关怀与司法温暖的10万元司法救助金如约送到丁某手中。这笔沉甸甸的救助金,不仅彻底解开了困扰他多年的医疗费心结,更驱散了生活的阴霾,重新点燃了他对未来的信心。“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丁某紧紧握着黄鹤的手,热泪盈眶。
在立案二庭,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2024年至今,他们累计帮助困难当事人争取司法救助金240余万元。同时,推动省、市、县三级法院“一把手”联合包案,将司法救助与矛盾调解深度融合,在法律框架内注入人文关怀,于一个个看似无解的困局中,为“丁某”们点亮了走出至暗、重拾希望的那盏灯。
信访工作,是架在民生与法理之间的连心桥
信访工作难在直面千头万绪的矛盾纠葛,难在化解经年累月的积怨心结。
“新时代的信访工作,需要法治思维与为民情怀的同频共振。”谈到如何做好信访工作,从事信访工作20余年的老干警史宝华说道。这份“同频”,是用制度刚性托举民生温度,是让司法规范里饱含共情考量。在立案二庭,这一点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严把质效、风险、作风“三道关口”,抓好风险评估、释法明理、判后答疑“三个关键”,从源头减少信访增量;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强化综合治理与多元调处,既依法依理划定是非边界,又用心用情降低群众解纷成本,推动矛盾在前端高效化解;常态化开展基层矛盾风险排查稳控,协同相关部门精准把脉诉求、专业释法析理、消融对立情绪,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基石。目前,哈尔滨中院“案-访比”已连续三年走低,今年1月至5月更降至1∶0.0005,为全省最低。
数字的下降,是公信力的攀升;指尖的便捷,则带来了获得感的增强。为便利群众依法行使申诉信访权利,立案二庭创新构建了“网上受理流转—网下复查办理—网上答复化解”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实现信访事项“智能分类、精准分流、动态跟踪”,信访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显著提升。这种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变革,在寻常百姓的信访经历中得到鲜活印证——
老张经营着一家建材公司,不久前因一起合同纠纷败诉,心里始终拧着个疙瘩。要在从前,他得揣着一叠材料,在省会与乡镇间来回奔波,光是路上就得耗掉大半天时间。这次,在立案二庭干警远程指导下,他试着打开了网上信访平台。
指尖轻点,信访材料、判决书照片一键上传,不到半个月,一份详尽的电子答复书便反馈回来——不仅逐条回应了他的疑问,还附带了相关法律条文解读和类似案例参考。
“原以为得跑断腿才能问个明白,没想到在家动动手指就全弄清楚了。”老张眉间的皱纹舒展开来,感慨中透着由衷地认可,“结果虽然没变,但咱心里亮堂多了!”
“只有真正做到‘如我在访’,才能化‘信访’为‘信任’,变‘情绪’为‘情谊’。”王忠林对信访工作充满信心和期待。在这支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的团队努力下,这架信访“连心桥”,正承载着更多信任与希望,在法治道路上坚实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