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这笔钱还能要回来,多亏了法官的不放弃!”
近日,在绥北人民法院庆阳人民法庭干警的见证下,申请执行人从被执行人手中接过了37200元执行款,激动不已。这起历时八年之久的买卖合同纠纷,在法庭干警的持续努力下,用“以物变现”的方式圆满解决,最终实现化解矛盾、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八年积案:从“执行不能”到“柳暗花明”2015年,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所需,在侯某处赊购了四辆拖车,欠下货款后迟迟未付。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还款协议,但合作社却再次失信,未能按时还款。2018年,侯某申请强制执行该合作社及其负责人常某时,该合作社已宣告破产,经查其名下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于2019年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承办法官却始终没有放弃,定期排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出现了转机。承办法官在核查辖区农场公司账户时,发现该合作社名下尚有1301根闲置的大棚架子。经与农场公司会计反复核实权属后,第一时间采取保全措施,让这起“沉睡”多年的案件重现曙光。
破解僵局:化“评估争议”为“高价变现”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侯某申请评估大棚架子,因案涉大棚架子由于露天存放导致锈蚀严重难以利用,经某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估价,最终估价17800元。
“这些大棚架子我拿来没用,评估价才17800元,连拖车的本钱都不够!”侯某对“以物抵债”心存顾虑。面对申请执行人的抵触情绪,承办法官没有简单推进程序,而是多次与双方沟通释明评估依据,分析市场行情,并组织当事人侯某及其妻子刘某、合作社负责人常某协商替代方案。经过法官的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同意由第三方收购大棚架子。由被执行人与第三方沟通价格,自行寻找可以高价收购的机构。在法庭干警的见证下,第三方以37587元的高价收购了1301根大棚架子,最大限度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权益。
为民司法:让“一纸文书”变“真金白银”交付当日,干警们顶着烈日现场清点物资、核对账目,确保执行款当场交付到申请执行人手中。
“这个结果我们很满意,法院真是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刘某的感慨道出了当事人的心声。本案的成功化解,是绥北人民法院践行“如我在执”理念的生动实践。面对终本案件,干警以“不放过任何线索”的执着掘开执行突破口;面对执行僵局,又以“将心比心”的温情灵活执行,最终让“死资产”变成“活资金”。下一步,绥北人民法院将持续坚守为民司法初心,在执行工作中既守法律底线,又怀民生温度,努力让每一份判决都落地有声、让每一次调解都通向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