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多年的房子终于有着落了,感谢法官帮我们解开了这个‘死结’!”
此前,哈铁中院(以下简称哈铁中院)成功调解一起历时十余年的房屋征收安置补偿纠纷。当事人赵某(化名)不仅获赔了欠付的临时安置补偿费,更拿到了期盼多年的安置房钥匙。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是哈铁中院践行最高法院“如我在诉”司法理念,运用省法院“八思八问”工作方法的生动实践,也是将老百姓的“揪心事”办成“暖心事”的真实写照。
十余年未决的 “心头刺”:从协议到纠纷的漫长等待
住有所居是最朴素的民生期盼。十多年前,赵某与某行政机关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协议》,明确约定房屋被征收后,行政机关需按约定提供安置房屋并支付过渡期间的临时安置补偿费。然而,安置房屋迟迟未能交付,补偿费也未能兑现。无奈之下,赵某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宣判后,行政机关不服,提起上诉。
案件进入二审,承办法官仔细审阅卷宗材料,敏锐洞察到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十余年的安居期盼。“案子一判了之符合法律规定,”法官心里清楚,“但赵某‘无房可住’的现实困境并没有解决,还可能因拖欠后续安置补偿费引发新的诉讼,形成无限往复的‘死结’。”秉持“如我在诉”的换位思考,法官决心努力寻找一条既能坚守法律裁判底线,又能实质化解争议、实现群众住有所居的“最优路径”。
法官“穿针引线”:从“对簿公堂”到互谅互让的转机
“必须见一面,听听双方真实想法。”法官主动联系赵某与行政机关,组织调解工作。调解现场,赵某大倒苦水,细数了多年来的难处,行政机关负责人则坦言问题复杂,需要时间协调。
法官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倾听双方诉求,随后从法律规定、民生关切、行政效能三个角度开展释法说理。“协议必须履行,安置是承诺,更是法定责任,问题拖得越久,解决成本越高,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也越大。”法官话语直指核心,行政机关负责人虽面露难色,但并未出言反驳。
察觉到行政机关态度有所松动,法官马上抓住机会,对照“八思八问”中“问裁判与方案的关系是否平衡”“问解决方案是否为最佳路径” 要求,结合双方实际,反复推敲调解方案,既要明确安置房屋的选址、交付时限以及补偿款的支付时限,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也要努力为行政机关履行协议创造有利条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合议庭组织双方进行了多轮调解,当面谈不拢,就分头做工作,法官每天给行政机关负责人打电话,不厌其烦的调解劝服、督促进展。在一次次的沟通协调中,双方分歧被一点点弥合,最终达成一致:行政机关按期支付欠付费用,并确保落实安置房。
当赵某从行政机关负责人手中接过那枚新房钥匙时,积蓄了十多年的情绪瞬间释放:“盼星星盼月亮,今天终于盼到了!谢谢法官让我家终于有了真正的归宿!”赵某当场撤回起诉,行政机关也撤回了上诉,这场旷日持久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案结事了”到“事心双解”:司法的温度与治理的智慧
“这场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法律刚性与司法柔性的有机融合。”承办法官回顾此案时深有感触,“我们以‘八思八问’的严谨态度,将群众‘纸上的权利’切实转化为安定的居所。”如今,赵某已在筹备新房装修。
这场纠纷的落幕,留下的不仅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更是哈铁中院用行动写下的庄重承诺:扎实贯彻最高法院实质化解行政争议要求,让每起案件回应群众期待,让每次调解温暖人心,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期盼在司法护航下照进现实。正如承办法官所说:“行政审判既要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更要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让争议在阳光下化解,让司法公信力在民生答卷中提升。”
当 “冰冷” 的协议在司法温情中兑现,当 “漫长” 的等待在实质化解中终结,这一枚小小的钥匙,打开的不只是一扇新家的门,更是法院以“如我在诉”之心,“八思八问”之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生动证明。只有把群众的 “关键小事” 当作 “心头大事”,才能真正让法律走进群众心里,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