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东宁市东部与俄罗斯接壤,是东北亚国际大通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东宁黑木耳独特的生长条件,这里建有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黑木耳产业是东宁市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把黑木耳比喻为能带来富裕生活的“黑牡丹”。
近年来,东宁市人民法院老黑山人民法庭落实省法院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审判职能,延伸司法服务,做实案结事了、定分止争,为“天下第一耳”撑起法治蓝天。
助力幸福安边: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菌包不出菌丝,我种了20年木耳,头一次遇上这种情况。我要起诉菌包厂。”大肚川镇闹枝沟村村民老张拉住老黑山法庭庭长滕洪喜,诉说个不停。
老张年种植黑木耳20万袋。今年,他提供了原材料由菌包厂加工,收到菌包厂加工完的菌包,摆到大棚里。到了出菌丝的时候,邻地的菌包被满满的菌丝包围,他家的菌包却没变化。再不出菌,一年的收入就全没了。老张急得上了火,认为是菌包质量有问题,找到了法庭。
解决问题是根本,最大限度挽回菌农损失是正理。滕洪喜走访了在同一菌包厂买菌包的几户菌农,发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
菌包的加工、生产、培养工作技术性强、过程复杂,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带着问题,滕洪喜走访了市供销联社、黑木耳协会等多家单位虚心请教。心里有了定论后,他邀请黑木耳协会专家徐连堂到菌包厂参与调解。
一进菌包厂,老张与菌包厂老板李某就问题原因争执起来。李某认为,是老张管理不到位导致出现问题,因为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都会影响菌丝的生长。老张则说:“一家有问题是管理问题,几家都出现了问题,那就是菌包质量有问题。”陪同而来的几户菌农也附和着老张的的看法。
但是关于黑木耳菌包质量问题,当前条件还无法鉴定。
“我发表一下意见。”受邀请参与处理纠纷的徐连堂,分析起了原因,提出了见解,获得了在场各方的一致认同。
随后,滕洪喜主持调解并达成协议,菌包厂将自留的菌包拿出给菌农培养,再将菌农的菌包回收二次加工,赶在生长期前下地培育。
“滕法官,这回耳出得多好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清明节刚过,见到前来回访的滕洪喜,老张脸上笑开了花,“有难事还得找法庭,法庭是保障咱菌农幸福生活的靠山。”
遇纠纷找技术明白人,共同查找、确认技术责任,是老黑山法庭的妙招。近年来,针对黑木耳种植技术引发的纠纷,老黑山法庭推动建立了法庭组织、专家参与、部门执法、调解员化解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解纷机制,缩减诉讼程序,做实“一件事一次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诉累。2024年,通过这个机制,调解涉木耳民事案件72件,挽回损失230多万元。
护航产业兴边:企业发展到哪服务就跟进到哪
老黑山法庭管辖老黑山、大肚川两个乡镇,边境线长79公里。近年来,两镇围绕黑木耳、烤烟两大富民产业建立多个上下游企业链,构建边境地区乡镇产业发展新格局,菌包厂是新增长点。目前,两镇有菌包厂17家,产能近9000万袋,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产值约1.5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近2万人。
产业兴边到哪里,老黑山法庭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朱某经营的菌包厂是老黑山镇一支柱企业。2024年,该厂与外省某企业采取订单制生产了一批深加工产品。到了合同约定的交货日期,对方突然不来收购了。菌包厂的生产车间里堆满了产品,因是订单产品,只能向对方企业出售。
见到了前来走访企业的滕洪喜,朱某急忙讲起了这件烦心事。
“你们签合同了吗?”
“没有签合同,只是一个口头协议,合作也不止一次了,谁承想来这一手。”
“没有关系,口头合同也是合同,也具有法律效力。”
听了滕洪喜的普法讲解,朱某心里亮堂了起来,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向对方企业发出了函件,附上整理出的证据材料,明确表示,依法维权,追究对方企业违约责任。
不久,对方企业回函并履行了收购合同。
“菌包厂企业发展得好,有法庭的一份功劳。”朱某给老黑山法庭送来锦旗,道出了感激之情。
老黑山法庭开展“法治护企”行动,在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提供产业发展必备的法律服务,优化木耳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建立了定期走访企业制度,构建“主动服务﹢精准对接”模式,按照企业规模、企业现状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定期对企业形成“体检报告”。还见微知著,通过案件审理,发现农民经营者的盲点所在,召开了黑木耳企业家座谈会,倾听需求,解疑答惑,普法宣传。
“我攒了点积蓄,开了家菌包厂,不太懂法,合同签订、产品销售需要注意什么?”
“我之前外出打工,看到家乡黑木耳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抓住了黑木耳原材料需求这个商机,为菌包厂供应锯末,但源头供货不到位,让我违约了,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针对座谈会上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老黑山法庭副庭长方姝朋逐一解答。
“这次座谈会开得很好,法庭解决问题很有力,企业家们表示收获很大。”老黑山镇党委书记姜云峰用了“三个很”称赞老黑山法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他说,法庭制定了十项服务措施,发布了十大典型案例,汇编了涉菌合同文本,编发了涉黑木耳领域法律风险提示书,企业家们说这让他们可感可及,是摸得着、看得到的“法律红利”。
融入依法治边:描绘边境无讼新“枫”景
“滕庭长,您快来吧,这边情况比较复杂,两伙人快干起来了。”
晚饭过后,滕洪喜正在法庭组织干警学习,接到了老黑山镇特邀调解员李春生打来的电话,当即赶往事发现场。
一方手里拎着铁锹,另一方几个人撸胳膊挽袖子,“战争”一触即发。
看到走过来的滕洪喜,双方停止了争斗,一起转头瞧向法官。
一方是菌农程某及亲友,另一方是程某雇佣的7名采摘木耳的农民工。东宁市黑木耳产业用工需求量大,每年都有外地人员来从事木耳采摘工作。这7位务工人员均来自外县,在程某处采摘了7天木耳,结算工资时双方发生争执。
程某说,7名农民工将木耳幼芽都抠下来了,菌袋上木耳不能二次生长,这给下一批木耳生产带来了损失,所以扣下工钱当作赔偿。
“干了7天活,啥也没得到。哪有干活不给钱的。”农民工赵某很憋屈。
“遇到这类易激化的矛盾,先找出争议的焦点和症结所在,找准适用的法律,运用法理情,给出解决方案。调解还要站到双方的角度考虑。”滕洪喜依法讲明故意伤害的法律后果,将双方引导到法律程序上解决问题后,对李春生现场做起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
李春生现场进行调解,滕洪喜及时向双方解释法律规定。一个小时后,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7名农民工当场拿到工资返乡。
“‘黑牡丹’花开幸福东宁,需要法治保障。黑木耳承载了东宁菌农的希望与梦想,妆点了乡村振兴的恢弘画卷,这里有老黑山‘黑木耳法庭’的法治贡献。”省人大代表、东宁绥芬河国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科普宣讲员史晔在调研黑木耳产业时赞扬道。
东宁法院院长李力表示,东宁法院将扛起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政治责任、法治责任,聚焦兴边、兴民、兴业打造“三兴法庭”司法品牌,在依法治边上司法有作为,在安边富民上办实事解难题,在黑木耳产业发展上优化法治环境,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老黑山法庭法官就一起因木耳菌包质量问题产生的侵权纠纷案,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解。
老黑山法庭法官深入木耳种植基地开展普法宣传。
老黑山法庭法官到木耳菌棚勘验了解黑木耳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