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法官,我深知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承载着当事人的期盼。近日,我参与审理的一起房屋继承纠纷案,让我对为人民司法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这起案件不仅涉及法律条文的适用,更关乎亲情的修复与家庭的未来。
案件的原告是远在外地工作的小国(化名),被告则是他年迈的祖父母。小国父亲去世后留下的两套房屋因继承问题让祖孙对簿公堂。小国坚持主张法定继承权,而小国的祖父母则担忧房屋被处置后自己的晚年生活失去保障。双方相隔千里,老人行动不便,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为减轻当事人诉累,我们决定采用“巡回审判﹢云端庭审”的方式,将法庭搬到小国的祖父母家中。
庭审当天,我与书记员李娜携带法徽、抱着审判设备走进老人的家,布置好临时法庭,连线屏幕另一端的小国。老人看着视频中孙子的脸庞,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
庭审过程中,小国反复诉说着对故居的眷恋,他的祖父母则哽咽着表达对晚年居所的担忧。亲情的羁绊似乎被双方的争执拉扯得摇摇欲坠,但这也让我更加坚定:法律不应是冰冷的裁决,而应成为修复裂痕的桥梁。
调解环节,我尝试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我向小国的祖父母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继承权的规定,确认小国的合法权益,同时劝解小国理解老人的孤独与不安,主动承担赡养责任。
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房屋由小国继承,但他需要给予爷爷奶奶更多关怀和照顾,并承担部分生活费。签字的那一刻,老人颤抖着手抹去眼泪,小国也在屏幕前郑重承诺“一定常回家看看”。
庭审结束后,小国的奶奶突然拉住我的手,偷偷问我:“仇法官,能教我们平时怎么看看孙子不?”李娜立刻掏出手机演示如何打开微信视频。两位老人凑近屏幕的模样,像极了初见万花筒的孩子。这一幕让我感慨万千——司法工作不仅是定分止争,更是在细微处守护人间烟火。
回法院的路上,我的内心满是感慨。作为一名法官,我们的职责不仅是敲响法槌,更要用法律的温度消除隔阂。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从卷宗里的文字到屏幕前的鲜活面孔,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始终是对为人民司法初心的坚守。每一起案件的圆满解决,都在为社会的和谐增添一块基石,而这或许就是司法工作最朴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