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

 

鹤岗南山区法院:法官手记 噪声止于法 睦邻始于和

发布时间:2025-05-19 16:18:57


    全省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省法院“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深化“四化四解四到位”,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明显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线法官的默默奉献与无私付出。
    “法官手记”专栏,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法官讲述办案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去感受他的所思所想。
    今日请看第十二期
    《噪声止于法 睦邻始于和》

鹤岗南山区法院丨周恒宇

    法律是冰冷的刻度,但人心应是温暖的软尺。相邻权纠纷就像九连环,机械地判决“停止侵害”只是掰断铁环。法律教会我们分贝的阈值,而调解,是要找到人心的最大公约数。
    01当“咚咚声”撞上“咣咣声”
    鹤岗市九州新城的老旧居民楼里,楼上住着年轻夫妇和他们6岁的儿子小宇,楼下独居着75岁的退伍老兵王大爷。小宇活泼好动,每天在家跑跳、拖拽木椅,咚咚声不绝于耳;王大爷因战伤左腿残疾,常年失眠,不堪其扰,便抄起拐杖猛敲天花板“反击”。 
    矛盾始于半年前,王大爷投诉楼上“熊孩子制造地震”,楼上夫妇却指责老人“敲楼板像打雷”。社区工作人员与辖区民警3次调解无果,最终,这对“冤家”被社区网格员指引到了我所在的“驻社区法官工作室”。 
    02软尺与分贝仪间的“破冰”
    “我当兵时炮弹声都没这小孩闹心!”王大爷拍着假肢眼眶发红。“法官,孩子能拴住吗?楼下敲得我家电视柜都在震!”楼上李女士指着手机里的监控录像也在控诉。我合上笔记本道“明天上午九点,我们去现场‘听声’”。第二天挎着“调解百宝箱”——软尺、分贝仪、执法记录仪,我踏入这对“立体冤家”的战场。经检测,小宇奔跑时,分贝仪飙至65dB超夜间标准,王大爷敲击天花板时,震动通过老楼空心楼板传导,竟让吊灯都在晃。掀开李女士家起鼓的地板,也未铺隔音层,30年的楼板隔音效果可想而知。我将分贝仪数据投影到墙面:“法律规定夜间噪声不得超45dB,但现在你们双方都‘超标’了。”王大爷攥紧拐杖“我敲楼板是不对,可我这把年纪……”李女士搂住小宇:“孩子天性好动,总不能给他戴镣铐吧?”  
    空气凝固之时,我趁机掏出软尺量了量客厅,“给孩子划个2米×3米的游戏区,铺上隔音垫如何?王叔,我们帮您申请残联的防震床垫。”小宇突然仰头懂事地说:“爷爷,我以后穿毛毛虫拖鞋走路吧!”
    现场的人都笑了。
    03在权利与情理间搭桥

    大家一起商定,在小宇游戏区铺设3cm厚隔音垫,椅脚包裹硅胶套,并且19:00后由父亲带至小区游乐场活动。申请为王大爷安装带空气层的防震床垫,并且社区每周派志愿者陪聊2小时,缓解孤独感。物业建立“邻里调音台”微信群,噪音投诉24小时响应。当双方在协议书上按下手印时,小宇突然把玩具车塞给王大爷:“爷爷,这个静音轮胎送您!”王大爷也摸了摸孩子的头微笑着以示回应。 

    04解九连环的启示
    调解成功那晚,我在日志里写道:相邻权纠纷就像九连环,机械地判决“停止侵害”只是掰断铁环。要解开物理空间的声波纠缠,需先抚平心理褶皱——老人敲打的不是楼板,是被忽视的孤独;父母捍卫的不仅是孩子奔跑的权利,更是对“好家长”身份的自证。法律教会我们分贝的阈值,而调解,是要找到人心的最大公约数。 
    两周后,王大爷和李女士同时出现在法院,找到我表示感谢,老人举着竹笛说道:“我给小宇报了民乐班,跑跳少了,吹曲子可有模有样!”李女士笑着打开手机视频,画面里,王大爷正教小宇用拐杖当“指挥棒”,合奏《友谊地久天长》。 
    窗外的太阳在“驻社区法官工作室”的铜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光景,恰似法律与温情的交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