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保障劳动权益总体情况以及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新业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法院为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一直在不懈努力。对于人民法院如何进一步加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快涉新业态司法解释的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和指导性案例,充分考虑了新业态平台化用工、共享用工等灵活就业模式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对法院解决因管理模式多样、工作时间灵活、支付报酬渠道不固定而形成的复杂多样的纠纷,给予了充分指导。希望法院能加快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简化程序,提升解纷效率。对于涉新业态纠纷中常见的欠薪、合同违约等小额纠纷,建议法院优先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将审理周期缩短至1个月内。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平台作用,对涉新业态纠纷线上调解适当使用绿色通道,支持证据上传、视频调解、电子送达等功能,方便异地务工人员维权。对调解协议要及时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提升调解权威性。
第三,推动行业规范与风险防范。法院可以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制定新业态用工、服务合同范本,明确服务内容、薪酬标准、保险责任等条款,减少合同漏洞。开展针对性普法教育,联合人社部门定期举办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讲座,重点讲解劳动合同签订、证据保存、维权途径等知识;联合监管部门进企业普法,引导企业为新业态劳动者及时购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