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对大同法院人来说,不仅是改革开放实施之年,也是大同区法院成立之年,大同区法院对这40年的沧桑巨变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从建院到21世纪初期,信息网络技术未普及,从开庭笔录到裁判文书原稿基本都是手写,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同区法院办公逐渐从体力办公过渡到计算机办公,但也存在着群众诉讼较费事费力、办公安全性能差、司法公开不够彻底等问题。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不断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法院信息化驶入快车道,从“体力法院”到“智慧法院”,40年的光阴见证了大同区法院信息化的巨变。
“云端法院”,实现“体力办公”到“智能办公”的跨越。2015年,大同区法院引入“云桌面”办公系统,实现了“智慧办公”。这项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降低能耗。每台云桌面终端机的功耗只有传统计算机的20%左右;由于没有主机,办公空间和环境得到了改善。第二,保障信息安全。云桌面所有运算和数据统一存储在信息集控中心的服务器里,不会因为停电、死机造成数据文件的丢失。第三,维护管理效率高。云桌面系统80%的维护工作能够自动完成,能够实现管理员对全院所有用户账号一键杀毒、一键升级软件。第四,办公打破场所依赖。干警在全院任何一个终端机只需登录自己的账号,便可轻松访问自己的“虚拟桌面”,实现移动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
“网上法院”,实现“神秘司法”到“阳光司法”的跨越。该院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着力打造网络沟通、公开平台。在距离最远的林源法庭安装了视频接访设备,辐射方圆十余公里,当事人在法庭就可以和接访部门进行面对面沟通。扎实推进“一网两微”建设,完善法院网站,实时更新法院动态、开庭排期等内容。优化法院官方微博发布内容,内容每天更新,发布工作动态,普及法律常识,讲解重点案例。 开通了“大同区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送法律知识和执法办案过程中的正能量,建立与群众联系更便捷开放的沟通平台。
“智能法院”,实现“费力诉讼”到“便捷诉讼”的跨越。建设执行指挥中心,由专人专岗负责,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集约化管理。利用现代多媒体音频、视频技术,建设大型、中型标准科技法庭,实现对法庭内部音、图、像实时同步采集、存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审判,法官在法院、被告人在看守所就可以开庭,节省司法资源、提升安全系数、提高审判效率。立足实际引入了一些实用的新装备,如自己录制了刑事、民事庭审纪律和权利义务告知的音频,每次开庭前自动播放,既保证程序规范又减轻干警工作量。实现建院至今案件卷宗、行政文书的信息化扫描,形成了卷宗档案电子数据库,具有智能检索、远程调卷等功能,易保存、节省时间、降低调阅难度,对审判工作提供了更完备的电子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