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了大半辈子了,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过法院开庭,觉得法院特别神秘,官司特别难打,真没想到今天法官还能大老远的到我们村里开庭,法官的服务真是贴心啊。以后真要是上法庭、找法官,心里就不会有顾虑了”。日前,年近70的东宁县大肚川镇村民刘大娘在旁听了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后案件后发出感叹。
这是牡丹江法院延伸审判服务职能,积极开展便民巡回审判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打官司难”困扰成为了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群众的老大难问题,要是再赶上农忙时节,农民群众忙于季节性农活,所在村屯离法院距离较远,更是无法按时出庭应诉。对此,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不断延伸审判服务职能,制定出台《全市法院关于推进流动法庭巡回审理民商事案件的规定》,在全市法院积极推行巡回审理民商事案件制度,变“被动接诉”为“主动下审”,变“坐堂办案”为“带案下乡”,将审判服务送到百姓身旁,把法庭“开”到群众家门口,将立案审查调解程序前移,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司法服务。
“车载法庭” 驱车百里只为解开群众“心结”
“真没想到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能这么不辞辛苦,还没过完年就到我们乡下现场办案。”2月20日,正月十一,宁安市东宁城镇的李某签订调解协议后,对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的法官们连声感谢。
去年,被告人李某承包了一个房屋维修工程,并雇佣柴某和杨某干活,由于杨某操作不当,将本案原告柴某砸伤。由于李某不积极赔偿,柴某将其诉至宁安市法院,经多次调解也未能达成一致。为此,中院民一庭三名干警驱车100公里到纠纷案件发生地现场开庭,成功使案件调解,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满意。
从此,一辆车就是一个法庭,车子开到哪里,案子就审到哪里,法律服务就送到哪里。车载法庭定期或不定期到交通不便的偏远乡镇巡回办案,根据案情的需要随时赶到事发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一个法庭,“现场立案、进村开庭、入户调解、现场执行”,让矛盾纠纷真正化解于农家屋檐下。
从曾经不知去哪里打官司、怕打官司,到现在的上门服务,老百姓对法院的认识有了改变,法院把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转变成贴近民生的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流动法庭”承诺,真正将“接地气、连民心”活动落实到田间地头。
“流动法庭” 不流动的爱温暖百姓的心
“感谢法官们为了我们家庭和睦,亲自下来帮我们化解矛盾,让我们亲情再续,以后我们三兄弟一定好好孝顺老母亲,让老人安享晚年”。被告人海南朝鲜族乡沙虎村村民徐某在庭审结束后,惭愧地说。
原告李大娘年逾八旬,自丈夫2012年去世后,三个儿子因老母亲的赡养问题产生纠纷。由于原告年老体弱,疾病缠身,仅有的两亩薄田更是无法维持生活,老人向子女提出要赡养费用的要求未果,双方经过村居委会调解无效后,老人遂向法院起诉,要求子女给予生活费以尽赡养义务。
西安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得知老人年迈,行动不便,主审法官决定带案进村,在案发地村屯现场开庭。审理案件当天,闻讯的乡亲们都赶来旁听,纷纷发表意见,帮助劝解,经过法官和村干部的共同调解,三兄弟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原、被告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几名被告每年支付一定的赡养费,并由二儿子照顾原告生活。老人对法院体贴民意进乡村的做法非常满意。
为了确保“接地气、连民心”服务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到位,牡丹江中院立足实际,共推出了包括“流动法庭”在内的“五项措施”,进一步推进“司法为民”,深化便民服务。派出民商事法官农忙时节到田间地头开庭、到集体诉讼案发地开庭、到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家中开庭,按辖区设立案件巡回审理流动站、联系点,实现一乡一个流动站,一村一个联系点,让“绿色通道”真正畅通起来,让“一站式”导诉服务更加贴近民心。
“便民联系卡” 小小卡片架起利民便民的桥
“没想到小小的便民联系卡竟然这么有用,我大半年的血汗钱被包工头扣下了,现在春耕家里着急用钱,我抱着试试看的心里给法官拨了一个电话,法院当天就给我立案了,看来我的钱一定会在法官的帮助下要回来的。”拉古村村民张某在立案后激动地说。
以法律服务贴近百姓,关键是要了解群众需求。为更好服务群众,保障诉讼,切实实现群众与法官无障碍沟通,牡丹江法院的法官们还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将贴心的服务尽可能地延伸到辖区内的各个乡镇村屯,他们统一制作了印有法官姓名、性别、职务、联系电话、办公地址、服务内容、服务宗旨的“便民连心卡”,在下基层时随身携带、随机发放给乡镇司法所、村委会及群众手中,有问必答,有难必帮,竭尽全力让群众“少跑一趟退、少误一天工、少花一分钱”。
立足矛盾化解,牡丹江法院还推出了“一站式”服务。在日常工作中,以立案审查工作为机制,以司法调解为平台,选聘懂法律、素质好、热心为人民群众办事的司法调解员为人民陪审员,集中培训,以案定补,将立案审查调解程序前移,“法官坐堂问案、群众诉讼困难”的现状由此改变。
在巡回审判的道路上,牡丹江法院的法官们奔波着,忙碌着,并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屯,大事不出乡镇,矛盾解决在基层”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