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市,素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高淀粉玉米之乡、中国甜茹娘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甜菜之乡、中国籽鹅之乡“六乡”美誉。海伦市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为民司法、和谐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努力为辖区百姓化解纠纷,司法维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唱响了一曲动听的司法为民之歌。2011年,有多项工作步入全国法院先进行列,有3个集体和4名个人被评为全省法院先进,在绥化市10个基层法院目标考核评比中名列第一。
“五窗口”搭建便民平台
“您到这个窗口递上起诉材料,就可以立案了。如果您想现在调解一下你们之间的纠纷,到前面那个诉讼前调解窗口就可以办理。”
“导诉员真好!谢谢你。”立完一起借贷纠纷案件的一名群众,离开海伦市法院立案大厅,经过导诉台时笑着向导诉员说。
海伦市法院立案大厅有一个导诉台,每天有一名干警在此引导群众办理诉讼事宜。“设立导诉台,就是要着力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习气,让第一次进入法院的群众,感受的是司法的温暖而不是司法的冷漠。这也是我们精心打造立案温馨便民平台的一个支点。”院长杜广伟介绍说,他们要求导诉干警用爱心、诚心、细心、热心的工作态度,把文明有礼的司法礼仪贯穿导诉工作始终,对来访当事人做到解答耐心、疏导仔细,让咨询有人答复,诉讼有人引导,提交材料有人接收,查询案件有人回复。
为群众送上缕缕温馨,海伦市法院立案工作“体贴入微”。他们不断完善立案功能,延伸服务职能,通过搭建立案服务“五窗口”平台,把司法温馨输送到每一个群众心里,使立案真正成为广大群众参与诉讼和表达诉求的便民窗口。“五窗口”,就是该院设在立案大厅内的立案审查、绿色通道、司法救助、案件查询和诉前调解窗口,为群众立案提供接待、受理、审查、立案“一站式”服务。一起案件,从进门导诉开始,仅用半个小时就办完所有的立案手续。去年7月,该院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海伦市有243个行政村屯,83万人口中有70万人居住在农村。对这些存在交通不便困难的农村群众,他们实行了电话预约立案、上门立案等简便方式立案,让当事人少跑一趟腿,少等一分钟,少误一次工,立案不再难。
立案的快节奏,只是“五窗口”的一项功能。绿色通道窗口,还是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困群众的优先办理通道;司法救助窗口,为申请司法救助、救济的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平台;案件查询窗口,让当事人方便地了解自己案件的办理情况;而诉前调解窗口,是该院化解社会矛盾的又一有效平台,立案时发现有调解可能的简单民事纠纷,由诉前调解组工作人员在这个窗口前“径行”调解。去年以来,有56起案件诉前调解结案。
李老汉是一名身患残疾的老革命军人,居住在海伦市一托老所内。去年,他将自己承包的1.72垧水田地转包给了牛某耕种,但牛某以种种理由拒绝给付拖欠的7000元土地转包费。
“为这件‘窝火’的事儿,李大爷病倒了,不能亲自到法院来起诉,委托我给法院打个电话,反映这件事。还真快,电话撂下不到10分钟,法官去了,当天就把被告找来了。”托老所所长被海伦市法院快速办案的作风感动着说。
“当听说李大爷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我们决定这起案件走绿色通道窗口,特案特办,上门立案,快速调解,了却老革命军人心病。”立案庭庭长李福坤说,放下所长电话,他亲自带人来到托老所,当面了解情况后当场立案,并当天找到被告牛某,对这起纠纷组织了诉前调解,促成牛某与李老汉达成了和解协议,并按协议全额履行。
司法温情让夕阳更红
“全国法院先进集体”海伦市法院祥富法庭投入司法温情,加强司法调解,用和谐重拾家庭温馨,倾力化解赡养纠纷矛盾,被称为老年人生活上的“解忧人”。
去年7月的一天,骄阳似火,一位脸上淌着汗、拄着拐棍的老人,颤巍巍地移进了祥富法庭,气喘吁吁地坐在了一张椅子上。接待人员马上端过来一杯冰镇水。这位老人姓范,已年逾古稀,就住在本镇,妻子病故后,和有残疾的三儿子生活在一起,其他儿子对他不管不问。“我要告他们,法庭管不管?”
“管。走,现在就到您家去。”庭长孙大军扶起了老人,带上书记员一起来到了老人家。走进了屋,孙大军发现天棚上黄色水渍左一处右一处。“这间老瓦房,我又没钱修,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范老汉愁苦地说,“我找过他们,谁也不管。我找村里,也没解决了。这才把你们找来。”
孙大军从兜里拿出了100元,给了老人,“您先拿着用。告诉我那几个儿子都在哪儿住?”范老汉接过了钱,连忙将五个儿子的地址、联系电话都告诉了他。
老年人维权是天大的事儿,慢不得。孙大军将范老汉的五个儿子,都传唤到了范老汉家,开庭调解起来。
“赡养案件,不同于其他纠纷。重新拾回家庭的和谐气氛,调解很重要。通过调解,能让老年人晚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这是赡养案件调解的最好效果。”孙大军说。对这起案件,他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调解说教。大儿子说:“你们讲得在理。请法官放心,我们会养好我爹的。”五个儿子经协商达成了养老协议:范大爷继续随三儿子生活,其余子女每人每月给付生活费200元和医药费30元,直到老人去世。
调解结束时,天已擦黑,法官离开了。送法官到门口的范大爷一再拉着法官的手说:“感谢法官,一天就解决了我一年来都头疼的事儿。大中午就过来,为我跑前跑后的,还没吃上中午饭,我过意不去啊!”
司法给力民工讨薪
2012年1月19日晚9点,距离春节还有3天,海伦市法院内灯火通明,150余名农民工及其家属排起了两条“长龙”,正在领取该院给执行回的劳务工资120万元。一个个农民工们都在高兴地数着钱。
每年一到上冻时候,建筑用工方都要给工人结算工资。但去年11月末,海伦市一小区的在建工程项目有150余名农民工,还没有领到一分钱。原来,因建设图纸发生变更,开发方、建筑方和施工方之间产生了争议,导致该工程未能竣工,用工方遂拒绝发放工资。临近年关,心急如焚的农民工,在多次讨要无果情况下,集体到市委市政府上访,要求解决。市委将案件转给了法院。
我们要钱回家过年!农民工们挤在法院民二庭办公室里七吵八嚷地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会依法解决你们的难题的。”承办法官向农民工们解释着。此前,海伦市法院院长杜广伟特意把他找了过去,要求他全力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去为农民工讨要工资,要让他们安心过一个祥和的春节!
法官在行动。此案牵扯到开发方、建筑方和施工方。工程没有竣工,开发方不支付合同款项在情理之中。施工方表示自己有心无力,只能靠工程结算支付工资款。为破解这个僵局,办案法官们多次辗转于开发方、建筑方、施工方之间协调调解,为索要工资款尽着司法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被感动了的开发方慷慨地拿出了120万元,代替施工方向农民工垫付了工资。
“快过年了,拿着钱回家时要注意安全啊。”法官一边为农民工发放着工资,一边叮嘱着。
“真亏了法官,要不然还不知道这个年咋过。我还真想家了。”回想起因没有拿到工资,羞于回家而在市里找东家串西家的“流浪生活”,这位农民工笑了。他给家人打去了电话,说明天在市里办点年货就回到几十公里外农村的家过年。
真情执行换来破镜重圆
“谢谢海伦法院的执行法官,你们拯救了我们这个破碎的家庭”,近日,都氏父子将一面书写有“铁肩担道义,执法为民生”的锦旗送到海伦法院,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三年前,都某与妻子董某经法院裁定离婚,夫妻共有房屋一家一半;婚生儿子(智障)跟随都某生活,董某支付抚养费。
去年,董某从外地回来,向海伦市法院执行局提出了执行申请,请求法院执行归其所有的房屋产权。执行法官向都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都某说这几年董某还欠着孩子的抚养费。这时,执行法官见到了智障孩子,又了解到都某至今还单身一人带着孩子艰难生活。
“世上只有妈妈好。当时看到孩子后,不知咋地,我就想到了这首歌。这个缺少妻子和母亲的家庭,太让人心酸了。”执行法官说,他听董某说过自己现在是单身漂泊异乡,生活也不是太如意。“从都某家里回来后,我就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帮助,修复这个残缺的家庭。如果这样,执行的效果会更好。我把这个想法和领导汇报后,得到了领导的赞同。”
执行法官将这种想法向董某说了后,董某反应激烈,但当听到法官谈到了孩子时眼眶又湿润了。为做好和好工作,执行法官又了解了他们当时离婚的原因,侧重地做起了工作,苦口婆心地劝解着。法官们的行为感动了都某和董某,两颗破碎的心再次走近了。此时,海伦市法院领导出面联系帮助都某解决了一些房屋装修材料。看到这些,都某与董某终于尽弃前嫌,重归于好。三年后,董某与法官再次迈进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家。儿子左手牵着父亲,右手牵着母亲,连连向法官点着头。“这是孩子在谢谢呢。”都某之父在旁解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