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延寿县法院立案庭的电话急促响起。电话那头,声音带着恳切:“您好!是法院吗?我母亲90多岁了,想办理父亲留下的房产继承,可她身体实在走不动了,没法去法院立案,能不能麻烦你们帮帮忙啊!”
打来电话的,是赵奶奶的子女。这通求助电话,开启了一段充满温情的司法服务旅程。
赵奶奶和老伴董爷爷在延寿县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留下了一套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房子。董爷爷离世后,子女们一致决定将房子留给母亲安享晚年。在多方咨询后,出于对法院的信任,一家人决定通过司法途径办理继承事宜。
然而,赵奶奶已是93岁高龄,腿脚不便,出门困难,没法亲自到法院办理立案手续。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子女们拨通了法院的电话。
“您别着急!我们马上安排法官上门!”了解到赵奶奶的特殊情况,承办法官立即启动“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上门立案,现场调解。
延寿2_副本.jpg
几天后,法官带着助理和书记员,拎着文件袋敲响了赵奶奶的家门。看到老人颤巍巍的身影,法官快步上前握住她的手:“赵奶奶,我们是法院的,专门来家里帮您办继承的事。您身体还好吗?有啥想法尽管说。”
赵奶奶的眼眶湿润,紧紧回握着法官的手:“法官同志,辛苦你们大老远跑一趟,我这身子骨不中用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赵奶奶,您千万别客气!解决您的困难,是我们应该做的!”法官笑着宽慰道。
延寿3_副本.jpg
立案环节,法官耐心指导赵奶奶和子女填写材料,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赵奶奶,这是立案登记表,您是要继承老伴的房产份额,孩子们都同意放弃他们的份儿,对吧?”
“对!我们都商量好了,房子留给我妈,让她住着安心!” 子女们连连点头。“法官,我信得过孩子们,也信得过法院!”赵奶奶笑着应声。温馨氛围中,立案顺利完成。
立案后,法官现场组织调解,用“唠家常”的方式,把遗产继承的法律规定讲得清清楚楚。
大儿子率先表态:“法官,我们兄弟姐妹都愿意放弃份额,让妈安安心心地住!”“没错!妈年纪大了,有这房子在,我们回来探望也有个‘根’。”二女儿接着说。
看着孩子们真诚的眼神,赵奶奶嘴角挂着欣慰的笑:“你们都是好孩子……这一辈子啊,就盼着一家人和和睦睦。房子在,家就不散!”
延寿1_副本.png
这份浓浓的亲情打动了在场的人。法官趁热打铁,当场敲定了调解协议,仔细核对内容后,叮嘱道:“拿着调解协议,就可以抓紧办理后续的过户手续了,有问题随时联系法院!”
赵奶奶的子女们忙不迭点头:“法官您放心!我们肯定把事儿办利索,也一定好好照顾我妈!”
临别时,赵奶奶拉着法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你们是老百姓的贴心人……这一趟,让我心里头亮堂、暖和!”
一个求助电话,架起了司法为民的“连心桥”;一次上门服务,把立案大厅“搬”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此次上门立案调解是延寿县法院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便利特殊群体诉讼要求的生动写照,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通,绝不仅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更在于制度设计的贴心、程序运转的高效,以及司法工作者心中那份时刻将群众“揪心事”当作“头等事”的赤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