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朋友间的借款本是信任的托付,如今却成为了矛盾的导火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近日,龙凤区法院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借款引发的纠纷,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让破裂的友情得以修复,展现了司法的温度与智慧。
李某和王某曾是多年好友,2024年,王某因生意亏损,资金周转困难,向李某借钱。李某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慷慨借出了这笔钱,甚至没有要求签订借条。然而,借款期满后,王某却迟迟未能还款,甚至避而不见。李某多次催要无果,无奈之下将其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判决王某限期偿还李某1万元借款,判决生效后,王某仍未履行还款义务,李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在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王某。然而,王某情绪十分激动,坚称自己并非故意不还钱,而是生意亏损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他满脸委屈地表示,李某不顾多年情谊起诉自己,让他心寒不已。“法官,我真的想不通,我们以前那么好,他怎么就非要告我!”与此同时,李某也十分气愤,认为王某借钱不还,违背了信任。
面对这一情况,执行法官敏锐地意识到,解开双方的心结,才是推动案件执行的关键。这起看似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案件,背后却是一段因金钱破裂的友情。法官意识到,强制执行虽然简单直接,但可能难以解决问题,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双方的矛盾。
面对王某的激动情绪,法官耐心地安抚他,语重心长地说:“老王,我理解你现在的难处,生意上遇到困难谁都不想。但你换个角度想想,李某当初借条都未签就借钱给你,是把你当朋友。现在他起诉,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法官的这番话,让王某的情绪逐渐缓和。
随后,法官向王某详细解释了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法律后果,包括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甚至可能面临司法拘留等。这些严肃的法律后果让王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法官还强调:“履行义务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对朋友的尊重。你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的信用,也可能伤害到你们多年的友情。”与此同时,法官也积极与李某沟通,希望他能理解王某的难处。李某表示,只要王某愿意还钱,自己可以适当宽限一些时间。
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王某的态度逐渐缓和,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说道:“法官,是我糊涂了,我不该怪老李,也不该逃避责任。我这就想办法凑钱。”当天下午,王某便联系亲友凑齐了1万元,亲手交到李某手中。拿到钱的李某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主动向王某伸出手:“兄弟,以后有困难还说一声,咱们还是朋友。”在法官的见证下,两位老朋友握手言和,曾经破裂的友情开始慢慢修复。
至此,这起因1万元借款引发的纠纷,在执行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圆满解决。看似简单的执行案件,不仅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更让破裂的友情重新迎来转机,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龙凤区法院始终秉持“如我在执”的工作态度,以情理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适当修复社会关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下一步,龙凤区法院将继续探索多元化解纷机制,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和谐共赢的社会效果。